今年以来。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要素不断汇聚,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我省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截至11月底、高质量发展动能迸发,全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已开工项目602个、总投资额3053亿元;签约项目1326个、总投资额8273.9亿元;在谈项目1266个。
“顶格战法”,为项目推进装上“加速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双招双引”项目325个、计划总投资超2565亿元;与腾讯、华为、中关村融信金融信息化产业联盟等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以来,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双招双引”工作成果丰硕。
这得益于我省组建的十大新兴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狠抓产业“施工图”落地,省领导领衔领办。依托省“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我省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贯通的顶格协调推进机制。截至11月底、省综合协调机制、省各产业专班向各地引荐产业项目线索1496条。
今年3月,省领导带队赴上海参加2021中国国际半导体展,推动建立与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合作交流机制。随后,合肥、芜湖等市积极跟踪推进。经过多次磋商,合肥市与SEMI商定组建全球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中心,设立安徽本地化运营机构;芜湖市与SEMI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贯通协同的“顶格战法”,扁平化运转、快速响应,为项目推进装上了“加速器”,打法灵活。
“专班成员单位、相关行业商会协会紧密协作。省市县上下联动,推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活跃度、影响力明显提升。”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组成员、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发展处副处长许海军说。数据显示、1月至11月。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达8.99%,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2.8%。
各产业专班还积极用好政府引导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开展“双招双引”。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省“三重一创”母子基金投资中科类脑、华沣通信等15家企业;新材料产业专班推动成立200亿元的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
发挥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垂直和协作关系的企业落户,可以拓展产业宽度、拉长产业链条,开展产业链招商。合肥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招引了艾丽鑫显示屏、奕力科技华东区总部、特仪科技未来显示领域检测等一批配套项目,就依托京东方、维信诺等龙头企业。
当前、各产业专班推进“双招双引”的成效初显。下一步、充分发挥“投资安徽”微信小程序招引作用,建成线上招商云平台;完善“双招双引”综合服务平台投资意向对接功能,帮助省市县产业专班建立健全线上投资意向闭环管理体系,我省还将健全线上对接机制。
“前店后坊”,创新势能转为产业发展动能
坚持市场逻辑,扩大高质量招商线索来源,强化招引平台功能,拓展“双招双引”视野,服务产业需求,有助于推动各类信息、资源互动耦合。
电磁导航定位模块、农业科技服务平台……12月14日,14个项目在安徽科技大市场现场签约,142项转化交易成功项目在线上发布。这是继11月11日举办首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之后,安徽科技大市场第二次举办此类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此次交易会现场还发布了20个省内外成果产业化项目、展示了14个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线上线下参与企业200余家。
今年4月、安徽创新馆倾力推进的安徽科技大市场正式开市。“我们采用‘前店后坊’的成果产业化推进模式、面向社会提供‘科创+金融+人才+服务’的全链条创新生态服务体系,以安徽创新馆为‘前店’、云谷创新园为‘后坊’。”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目前,同时积极筹建芜湖、蚌埠、马鞍山、亳州等市级分市场,安徽科技大市场公司运营着合肥高新区、合肥包河区、长丰县、肥西县4个分级市场。位于滨湖新区的云谷创新园。重点建设国内一流的首条人工智能商业街“云街”、人工智能专业孵化器“云创学院”,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方向。
去年10月。通过安徽科技大市场高质量发展项目对接会,上海环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来到云谷创新园。云创学院为企业提供了孵化场地。便于测试突破性技术,云街为企业提供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今年。这家企业在云谷创新园孵化出一家新公司——合肥环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城市治理、智慧养老、资产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开拓创新,致力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场景应用开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
“坚持市场逻辑。将创新势能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加速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发挥资本力量,可以更好地服务‘双招双引’,营造创新生态,善用平台思维。”陈林说。
“跟项目走”,做好自然资源要素对接
项目落地,离不开土地资源要素保障。
为加快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全力保障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宣城市从提升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入手。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今年已为羽绒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提供计划指标470.13亩,为未来两年园区集体土地征收提供支撑;向招商引资项目倾斜计划指标,为项目落地提供规划依据;将园区245公顷经营性、产业类项目纳入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
“我们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及时组织供地,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尽快落地。”宣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总规划师潘新兵说。截至目前,该市羽绒产业园二期柳桥家纺项目、方翔羽绒制品项目已开工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中心项目一期用地、智慧物流一期项目已完成土地供应。
今年以来。推进自然资源政策落地见效,通过走访调研、政策宣讲、要素对接等方式,助力“双招双引”,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开展了“推进自然资源要素对接”主题活动。1月至11月。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召开政策宣讲会1789场次、座谈会1586场次;走访企业及项目8388家(个),开展要素对接会999场次,平台办理问题1043件次。全省共批准各类建设用地35.39万亩,全省共供应土地面积47.08万亩。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自然资源部门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健全土地要素保障周六会商协调推进机制、积极推进省政府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召开12次会商会议,打通难点、堵点和疑点;深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针对139个项目用地问题。
在长三角地区,提出创新改进意见,同时对标上海和浙江做法,我省率先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制度。11月19日,《安徽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标准实施细则》出台。截至11月底、已报省政府批准成片开发方案237个、片区面积72.69万亩;各市政府批准401个、片区面积86.54万亩。
“目前。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已成立‘双招双引’工作专班和招商专员。我们将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为招引重大项目、协调解决问题、推进产业发展做好要素保障,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项目跟着国土空间规划走’的要求。”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郜红建说。
来源:安徽省自然资源厅